*旭华,93岁,全国道德模范、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、我国第一代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研究所名誉所长、被誉为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。姚玉峰,全国道德模范,浙江大学*委委员、学校第十四次*代会代表,浙医院的眼科主任,世界眼科界“姚氏角膜移植法”的发明者。两位看似完全属于不同领域的专家,却因一次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结缘,更是促就了这个寒冬里最温暖的新闻!
*旭华院士(左)对姚玉峰表示感谢。严红枫摄
1月5日上午9时,医院眼科主任姚玉峰小心地给93岁的*旭华揭开纱布时,*老脱口而出:“太亮,太亮了!”
这时,手机铃响,有短信。“哎呀!看清楚,看清楚了。”老人万分惊喜地叫起来:“小小的字,我看清楚了,能看清楚了!”
*老兴奋异常,高兴地说,从45岁开始用的20多副眼镜终于可以下岗了,他还要为祖国工作20年!
喜悦的背后是一的这次手术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,也成为了这个冬日里最暖心的故事。
*旭华为姚玉峰写的感谢词。严红枫摄
*旭华老伴李世英为姚玉峰写的感谢词。严红枫摄
结缘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
年11月中旬,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活动在北京举行。*旭华作为第六届道德模范的代表之一需要上台发言。
在大会的前一天,工作人员把大字号的发言稿交给*院士。*院士拿到稿子,笑了笑说:“我要特大号的字,再加放大镜才能看到。”
站在*院士身边听到这句话,姚玉峰心里“咯噔”了一下:看来*院士眼睛有问题。表彰大会结束后,姚玉峰就提醒*院士到眼科去检查一下。
“我已问过好多医生,我的白内障还能治疗吗?医生都说,你这个年龄,这种白内障,很少见。还是不做手术为好。而且,您这么大的年纪,风险太大了!”
*院士说:“姚教授,我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过您的事迹,能否请您看看我的眼睛还有没有办法治疗?”
老人告诉姚玉峰:他45岁做实验的时候,总感觉眼睛很吃力。眼镜一年一副,度数越来越深,发展到后面,老花镜还要加放大镜都不大看得清楚。
“我备了很多眼镜,非常不方便。我曾问医生能否再配一个更好的眼镜。医生说不行了,眼镜作用只能到此为止。我把字体打成最大,用高度数的老花镜,还不行,还要加上放大镜,一个字一个字地照,才能勉强看见一些。”老人说他有一个老同事,原来也用老花镜加放大镜。两年后失明了,只能听见别人的声音,却看不到人。看到同事的经历,他感觉再这样下去,自己的科研生涯也就到此为止了。
透过老人浑浊的眼睛,姚玉峰看到的是对光明深切的期盼。
因为没有眼科基本设备,姚玉峰用手机上的手电筒先给*院士做了初步检查。手电筒的光照告诉他:*院士的白内障非常严重,白内障已经发*成棕色了。现在手术难度会很大,只能争取。
*院士说想到杭州,请姚玉峰看。
给“国宝”级的科学家做手术,姚玉峰愿承担一切责任!
1月2日下午,*院士医院。检查后发现:*院士眼睛的视力不到0.1,白内障呈棕褐色,达到五级核的硬度(白内障最硬的核)。
姚玉峰和团队商量治疗方案,商讨中有几个难点是大家公认的:1.*院士是一位超高龄的患者(93周岁),心血管、肾脏系统、呼吸系统显示一些老年性的异常;2.长期口服阿司匹林,或会术中和术后继发出血;3.全麻容易出异常,局麻手术医生压力大;4.总体需要眼科主刀医生把握。
所以常规的治疗方案都行不通,怎么办?
治疗小组讨论再三,权衡利弊,考虑到*院士的工作愿望以及对国家的重要性,最终决定选择采用局麻下进行白内障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,联合三焦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方案。
姚玉峰非常清楚,给“国宝”级的科学家做手术,是怎样的压力?!
但是,93岁高龄的*院士依然精神矍铄,每天坚持上班,为祖国新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殚精竭虑、献计献策。
想到这位倔强的老人投身我国核潜艇事业近60载,守护着大国重器,大爱无声,大智无形,但却有力有道,足以支撑起大国科技崛起的筋骨,足以挺立起民族智慧的脊梁,姚玉峰热血沸腾。作为主刀医生,他说:“医院治疗,这是我们的荣幸,我当然也深感压力。只要做到足够仔细,防止意外是可能的。”
他作出决定:姚玉峰愿承担一切责任!
老人说:“我已做好一切心理准备!”
正如预见的那样,*院士的瞳孔只能散到中等大,核很硬,超声很困难。为了减少损伤,术中每个步骤都仔细再仔细,13分钟的时间,手术顺利结束。1月6日检查(第一只眼睛手术后第二天,第二只眼睛手术后第一天),*院士左右眼的远中近视力都达到了0.6。老人看电视、看手机、看便条都清楚了。
这真是一个高难度却完美的白内障手术!
温暖事迹获无数网友点赞,无愧“白求恩好医生”称号
报道刊出之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。截止12日下午5点,相关文章被共青团中央、中国文明网、新华报业网、浙江新闻、搜狐网等余家网络媒体全文转载;在本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