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体免疫系统有时会将眼球视为异物,这究竟是何方神圣所为?为何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一些病菌、细菌在入侵到我们的身体后,会激起免疫系统的强烈反应,甚至不惜动用上亿个小卫兵来抵御这些“入侵者”,而唯独对眼球却网开一面?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?
原来,眼睛为了避免病毒的侵入,自成一体,拥有独立的免疫系统。与其他器官不同,眼睛并不与人体共享一个免疫系统。这主要是因为,在正常情况下,我们的身体免疫系统在消除外来侵入者时,往往伴随着炎症、体温升高等一系列反应。然而,眼睛的脆弱性使得它无法承受这些反应带来的冲击。眼睛内部布满了神经元,一旦发炎或局部温度升高,都可能导致内部组织的损伤。不同于指甲或伤口的自我修复能力,眼睛受损后无法再生愈合,这将严重影响视力。因此,为了保护眼睛的独特性,它们选择独立门户,建立属于自己的免疫系统。然而,拥有独立免疫系统的眼睛,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却常常被视为异物。一旦被免疫系统察觉,就可能遭受攻击,甚至导致失明。因此,当眼球受伤时,及时进行手术摘除是至关重要的,否则健康的眼球也可能面临危险。眼球受损后,晶状体蛋白破裂,这会被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,进而引发相应的抗体产生。这些抗体具有攻击性,不仅会攻击受损的眼球,还可能发现并攻击另一只健康的眼球,直至将其溶解。
传说三国时期的夏侯惇曾进行过中国最早的眼部外科手术。在一次战斗中,他的左眼被箭射中,他果断地拔出了箭和眼球,甚至将这颗眼球吃掉。这样的举动并非偶然,而是为了保全另一只眼睛。当然,这段历史的真实性仍有待进一步考证。然而,在正常情况下,健康的眼睛或轻微受损的眼睛都享有免疫特权,即它们能够逃避身体免疫系统的攻击。那么,什么是免疫特权呢?简单来说,这是身体的免疫系统赋予某些器官,如眼睛和睾丸,的特殊权利,使它们能够不被免疫系统识别或攻击。彼得·梅达瓦这位杰出的英国生物学家,率先揭示了眼睛所具备的这种独特功能。他观察到,当眼睛进入异物时,并不会引发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,而通常只会感到轻微不适。与此相反,在人体器官移植过程中,排异反应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。那么,眼睛究竟是如何利用这种免疫特权来保护自己免受攻击的呢?
眼睛如何保护自己血眼屏障
眼睛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,存在着一道由视网膜和毛细血管共同构成的屏障,即血眼屏障。它如同一位忠诚的守护者,有效地阻隔了免疫细胞对眼部的进攻,使眼睛得以躲避免疫系统的察觉。
缺乏淋巴引流
眼睛内部并无淋巴组织,这进一步防止了淋巴中的白细胞与眼部接触,从而减少了潜在的免疫反应。
免疫抑制分子
眼睛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——免疫抑制分子。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,确保眼睛不被免疫系统所识别。然而,这种抑制作用也有其两面性,它虽然能保护眼睛免受攻击,但同时也可能阻碍眼睛对外来抗原的及时发现。好在,人体内的其他防御机制,如溶菌酶等,会共同应对这些外来抗原,确保眼睛的安全。
当眼睛接触到异物时,如灰尘或睫毛,这些异物并不会深入眼部或进入眼球后方。相反,眼睛会自然分泌泪水,通过表面张力将这些异物推向眼睑边缘,最终随眼泪排出。对于无法排出的异物,它们会暂时停留在结膜囊或眼皮与眼球之间的空隙中。夜间,这些异物会与睑板上分泌的油脂混合,形成眼屎,在清晨洗脸时被清除。此外,鼻泪管还为异物提供了另一种排出途径。当人体分泌眼泪时,部分眼泪会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,从而将眼中的异物带入鼻子并最终以鼻涕的形式排出。总而言之,眼球因其独特的生理位置,使得免疫系统对其识别存在某种程度的困难。由于眼球并不位于血液中,且该处缺乏免疫系统的驻守,因此当眼球细胞意外进入血液时,免疫系统会误将其视为入侵者。这就像是将一个友军误认为是敌人一样,虽然细胞与细菌本质上并无不同,但血液对任何微生物的进入都保持着高度警觉。
然而,即便在健康的眼球未受损的情况下,有时也会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。这通常源于人体免疫系统的失调,使得免疫细胞和抗体错误地针对人体自身发起攻击,这种状况被称为自体免疫疾病。不同的自体免疫疾病会在人体不同部位表现出不同的症状,例如皮肤上的红疹,或是眼睛的干涩感。这些症状的出现都可能与免疫系统的异常活动有关,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。而预防这些问题的关键,在于我们日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。